日軍之所以抵敵不住,或許是因為,在日本列島上長柄足輕未曾遭遇過以千為單位的騎兵突擊──日本戰國時代的列陣單位為「備」,一個「備」的人數在數百至千餘人之間,其下又分為數十乃至於百餘名鐵砲足輕、長柄足輕、弓足輕、乘馬武士等組成的旗組、鐵砲組、長柄組、弓組、馬廻(騎兵隊)等等。好比說壬辰之役中五島純玄的部隊全軍705人,僅相當於一個備,而戰鬥員僅有220人,乘馬武士才11人;在島津義弘約萬餘人的部隊中戰鬥員為4,200人,相當於兩三個備,但其中只有武士(即便全部乘馬)600人,其他則是300名「旗持」、1,500名鐵砲足輕、1,500名弓足輕與300名槍足輕(其中長柄足輕200名)。換言之,沒有完全由騎兵組成的、「備」這一級的單位。相較之下,明軍無論步、騎都以「營」為單位在調動,每營約有千餘至三千人(請參見附錄),整千整千的是騎兵。
雖然東方戰船的火力不比西方,但相對的船隻設計似乎也不如西方的風帆戰艦般堅固。會不會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朝鮮火砲得以輕易擊沉日本戰船呢?
回覆刪除您好,日艦的結構可能真的比較脆弱。鄭若曾說:
回覆刪除「日本造船與中國異,必用大木,取方相思,合縫不使鐵釘,惟聯鐵爿;不使麻筋桐油,惟以草塞鏬漏而已。」(《籌海圖編》卷二〈倭船〉)
鐵爿可能就是日式船舶中的「鎹」,是類似釘書針的構造。弗洛伊斯也說日本船只是將木材組合起來。另外當時的日本船殼也不艌縫,這點弗洛伊斯和鄭若曾的觀察一致。
弗洛伊斯的觀察見田中健夫〈ルイス‧フロイスが観察した日本の船〉:
https://photos.google.com/photo/AF1QipNHFu7San64Hsdu9eLra_wjm1bU-fTwqb3hUzUJ
上面這篇論文有提到當時進攻朝鮮的日軍將領非常驚訝的發現韓國船船殼有接合劑,是無縫的。
弗洛伊斯注意的另一項特點是比起西方日本船非常不注意防火。這反映到文祿慶長之役中大概就是不時能見到李舜臣「焚破」日艦的紀錄。
綜合上述,日艦的結構或許不那麼結實,而且既容易進水(這會增加負載、拖慢航速;當時的西方船隻或配備唧筒來清除積水,中式船隻甚至有龍骨車車水,見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第12册 航海工程(續)》[台北,台灣商務,1980]頁232-233;日式船隻的類似裝置我得再找找)也容易失火,與中韓相較作為作戰的載台其實是比較吃虧。
敝人對這塊鑽研的不多,以上謹供您參考:)
老實說水戰我也很不擅長。網上搜查資料看來西方船隻的 Frame-first 造船技術可以讓木船又大又堅固,也許這是西方船隻難被擊沉的原因。
刪除話說您有沒有關於明鄭軍隊的盔甲裝備的資料呢?特別是關於鐵人和普通鄭軍士兵的差別之類,以及鐵人的資料。
呃或許您可以先參考這篇舊文(不過可能您已經看過了):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284158430.A.010.html
回覆刪除這篇講雲南斬馬刀: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278424339.A.89A.html
熱蘭遮城日誌也有一些資訊,所以上面那兩篇文章得要更新不少內容,有些論點也還得再斟酌,謹供您參考。
嗯,看過了。你在ptt上是叫做古事記王子麼?(雖然我沒有用ptt)
刪除實際上我認為雲南刀和斬馬刀是兩種不同的兵器,這點在我的文有提到。但是《台灣外紀》、《從征實錄》等史料看得我腦筋一團亂,因此我的文肯定錯誤不少。英譯版《被遺忘的福爾摩挲》翻譯錯誤很多,因此也不能說是可靠資料。
僅供參考:
http://greatmingmilitary.blogspot.com/2015/06/famous-military-unit-tie-ren.html
是的那是我的id。我在"鄭氏史料續編"裡頭確實有見到將雲南刀與斬馬刀分開寫的,但因為是孤證,所以我還是傾向於那是同一把刀。經國雄略那把斬馬刀的圖也是讓我很困擾:)
刪除我比較仔細看了一下海上見聞錄和從征實錄的原文,尤其是從征實錄,看來雲南刀和斬馬刀應該是分開來的沒錯。海上見聞錄那個也是孤證呀。
刪除經國雄略的斬馬刀就是一把簡單的長柄大刀,和現代的長柄朴刀相似。這種刀型在《武備要略》、《四鎮三關志》都可以看見,名字也都叫做斬馬刀。鐵人使用這種刀型也和荷蘭人的記載以及少數的西洋畫作相符。
刪除那把困擾人的短刀在經國雄略只叫做手刀,繪圖和許多東南亞Dha類刀有相似之處(那種到雲南確實有製造),但是目前也是缺乏更多資料。
我現在也覺得應該是類似長柄朴刀。但是清代斬馬刀又是短柄的了,或者應該說,雖然是雙手帶,但是刀還是長於柄。所以說有點困擾呀。
刪除另,我覺得經國雄略那把手刀可能是因襲武經總要裡的手刀。
刪除清代斬馬刀和明代斬馬刀還是視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武器比較好(清代斬馬刀應該是明代長刀/單刀的發展)。中國換一個朝代就把武器亂改名也不是第一次了。
刪除你說的宋手刀也有道理,畢竟腕繩這東西在東南亞 Dha 上面極其少見 (不過把腕繩打到護手那邊去的中式刀劍也是絕無僅有呢)。
嗯,不過《武備要略》卷八提到的朴刀,也說是「今制如倭刀樣」;《四鎮三關志》在斬馬刀旁邊也畫了一把長(柄)倭刀,中間的關聯有些耐人尋味。
刪除關於緬刀,周緯《亞洲古兵器圖說》(北京,中國友誼,2009)頁232有提到緬刀和日本刀有些相類,所以有些歐洲作者認為日本刀系出於緬刀。又,同書頁306提到緬甸所鑄刀有一種係Da-Hmyaung,譯為苗刀。又,17世紀的越南也進口了不少日本刀。拙文”鄭阮戰爭中越南的水師”註15有稍微提及。敝人覺得這當中似乎有些有趣但未發現的環節。不過周緯這本書是相當早期的著作,敝人不太清楚最近是否有其他更進一步的論述。
《武備要略》的兵器似乎是作者魔改後的結果,為了要配合單刀法使用。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法》裡提及的撥刀似乎仍然是長柄武器。
刪除去國外兵器收藏家論壇看他們的討論,緬刀和日本刀的相似之處似乎是刀紋之類,但作為日本刀出於緬刀的證據不太充分。其中泰國刀受日本影響最深(不知是否是山田長政的緣故?),甚至有看起來就像是日本刀換個柄的,不過也是相當近代的事情了。
Da-Hmyaung 聽起來有點像 Dha Hmong,不知道是否是翻譯問題。
還要多研究:D
刪除找到了。Dha-Hmyaung 是指緬甸等國的 dha 類匕首。
回覆刪除http://www.vikingsword.com/vb/showthread.php?t=20315
感謝您提供的資訊:D不好意思我人在海上,上網不太方便,沒辦法及時回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