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4的文章

白蠟桿略考

圖片
談到長矛大槍,近代武術界的常識之一是得用白蠟桿。槍桿以白蠟桿為尚自有武術的講求、基於槍法理論的緣由,但最早又是何時開始發掘出白蠟桿的價值呢?有的意見認為可追溯至宋代,如清末民初的莫伯驥在《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中,給程宗猷的著作《少林棍法闡宗》、《蹶張心法》、《長鎗法選》、《單刀法選》等書寫的提要裡便道:   「…《清異錄》曰:『槍材難得十全,魏州石屋林多有之,最佳者為聖龍筋。』此即今世所謂白蠟杆也,以為槍,甚貴重,若卒伍所持者,多以竹為之。今皖北人所用矛極長,皆竹竿也。《陳眉公見聞錄》云:『高帝御用槍其大者,長丈六尺。』正與今皖北人所用相似。」

彩虹旗下

圖片
1524年8月,南日耳曼黑森林萊茵河谷畔的施瓦比亞(Swabia),農奴正忙著在收穫季下田;盧普芬(Lupfen)的領主夫人卻下了一道命令,要求農奴從所剩不多的假日裡挪出一天,專門替她採草莓、收集蝸牛殼,供她整理線團之用。領主的橫徵暴斂與其需索之荒謬素來習見,這回卻炸了鍋,600名農奴推舉出某位前雇傭兵(Landsknecht )作領袖,舉起了反旗──黑、紅、黃色條原來是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旗幟──,拒絕交租。起義者接著藉著教會施粥救濟的名頭悄悄地溜進瓦爾茨胡特(Waldshut);那裏的城鎮居民在教士的領導下正與領主作對,與起義者一拍即合,結成兄弟會。燎原之火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之內往南日耳曼到處擴散,發展為日後所謂的日耳曼農民戰爭(German Peasants’ War)。